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主题实践活动

当前位置 : 校区主页 > 正文
【发现榜样】潘立友教授:专注采矿安全的实干家
  • 发布时间:2019-06-16

  • 浏览量:

 

人物简介】潘立友,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安全生产专家,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防冲击地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动力灾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在现场开展煤矿开采安全方面研究工作,在深部开采冲击地压控制、冲击地压预测预警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创立了缺陷体防治冲击地压的理论体系,在多个冲击地压矿井进行了应用,获得重大经济、社会效益。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奖励10余项及孙越崎青年科技奖等荣誉;承担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973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纵向课题近10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等省部级纵向课题10余项;与开滦集团、兖矿集团、山能集团、黑龙江龙煤集团、辽宁铁能集团等多个煤炭企业合作研究课题120多项;出版专著7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9项。

 

刚一进潘立友教授办公室,进门处写有大爱无疆 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 天道酬勤的牌匾首先映入记者眼帘。潘教授招呼记者落座,很有兴致地谈起了他对牌匾上4个成语的理解。而随着采访逐渐深入,记者越来越感到,被潘教授当作座右铭的这416字和他及他一生矢志追求的事业有太多的契合。

一辈子干一件事

大学毕业30周年聚会上,潘立友跟同学们动情地说:我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一件事用一辈子用心去干,那就是解决煤矿冲击地压防控问题。

潘立友1984年考入山东矿业学院机械制造专业,后于1985年转入采矿工程专业,1987年大学提前一年毕业并考取宋振骐院士的硕士研究生。研究生阶段,潘立友就开始从事煤矿安全与煤矿动力灾害特别是冲击地压防控方面的研究。

冲击地压是伴随煤矿开采活动的动力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隐蔽性及多样性等特点,是采矿界一直未完全解决的世界性难题。目前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而这,离不开像潘立友和他的团队这样的群体数十年如一日持之不懈的努力。

上天容易下地难,煤矿开采是跟地下自然界做斗争,没有一种勇挑重担、一往无前的精神,真干不下去,很多人因为害怕和顾虑不愿意干,有的人干着干着就转到别的研究方向了。谈到采矿工作的不易时,潘立友感慨道。而他,却凭着一股敢啃硬骨头的倔强和担当坚持了下来,而且一坚持就是30多年。

冲击地压是一个牵扯到广大煤矿工人生命安全的灾害。我的每一项研究、每一个现场具体问题的解决都是为了把煤矿工人从繁重、危险的环境中解放出来,使矿井得以持续安全发展,说到底我做的是保障人的生命安全的工作。生命大于天,所以我感到心里时刻都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潘立友在说到自己工作的根本目的时,表情一下子严肃了起来。

为了这份责任,全国300多个与冲击地压(矿压)有关的矿井,潘立友去过近200个,足迹踏遍东至山东,西至新疆,北至黑龙江,南到广东的全国大部分矿区,并亲力亲为解决了300多个工作面的冲击地压问题,把有灾害的巷道变成了无灾害的通道,造福了广大煤矿工人,保障了冲击地压严重矿井得到有效开发。

基于长期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对冲击地压深入理性的思考总结,潘立友创立了缺陷体防治冲击地压的理论体系,并以该理论体系为基础,在解决冲击地压问题过程中进行了持续的理论完善、方法及技术创新,目前已授权发明专利29项,申请发明专利100余项。他的理论、专利及技术在山东、河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新疆、陕西等全国各大主要产煤区尤其是灾害比较严重的冲击地压矿区进行了大面积的试验与推广,使得重大冲击地压灾害基本得到有效治理,保守估计取得了上千亿的经济效益。

解决问题的实战派

2019年开学到现在,潘老师在家里总共呆了不到10天。近几年,潘老师一年出差在外至少200天,今年三月中旬,5天内就去了山西、北京、黑龙江三个地区研究、解决冲击地压问题。潘立友的学生兼科研助手陈理强一边翻出手机里一个月内的火车票订票记录给记者看,一边对记者说。

由于煤矿地质开采条件复杂,每个矿区都不一样,冲击地压防治必须根据各个矿区的实际,根据煤岩层的赋存条件,进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个矿区、一个矿、有时一个工作面都要有一个专门的策略。这几年,请潘立友解决冲击地压问题的煤矿越来越多,频繁出差也成为潘立友工作的常态。

不但出差多,潘立友出差到现场都要下井。必须得下井,不下井实地考察就抓不住问题的关键,抓不住牛鼻子,弄不清冲击地压问题的本质,搞不好就死人,不能有侥幸和麻痹心理,要始终保持高度的战备状态,消除隐患要勇于担当,不怕苦不怕累,一步一个脚印。对于下井,潘立友如是说。

潘立友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冲击地压矿井很多都是深矿老矿,井深往往达1000米,到井下实地察看少则需要五六个小时,多则十几个小时。井下有的地方温度达40多度。高温、潮湿、环境恶劣,再加上在狭窄、黑暗、相对密闭空间里造成的心理压抑,有的矿下一次井就像扒层皮一样,几天缓不过劲儿来。而且有时还会有受伤或生命危险。潘立友就曾在井下伤过眼睛,为此还做了手术。但这些都没有把潘立友吓倒,他选择了迎难而上。

作为冲击地压防治方面的权威专家,虽然已50多岁,至今,潘立友还坚持到矿必下井。每到一处对井下工人有威胁的采场,潘立友都会去现场实地考察、调研、亲自下井观测、测试,进行全方面的分析研究,最终形成灾害防治的方案,然后在现场进行方案实施。抱着对每一个问题负责到底的态度,潘立友对方案自始至终实施“过程控制”,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再到井下去观察、研判,根据灾害最新的演化特征与危险性对方案进行调整与完善。

全国最老也是开采深度最深的开滦矿区是潘立友起家的地方。从上世纪90年代起,潘立友就开始在开滦矿区进行冲击地压的系统研究,一直干了近30年。开滦矿区十几个矿井的边边脚脚都留下了潘立友的足迹。从那时开始,潘立友每到一处就虚心向一线工人和技术人员学习,和他们打成一片,以至矿上从矿长到技术人员甚至食堂管理人员都认识潘立友。

2019年年底即将关停的开滦集团赵各庄矿矿领导曾对潘立友说:矿井关了应该竖个功劳碑,第一个名字就该写你老潘。这些年来,几千矿工与周边近十万居民,几乎都是靠你的技术撑到现在。你使工人能够养家糊口,真正解决了我们吃饭的大问题。赵各庄矿矿领导并没有夸大其词。因为冲击地压灾害严重,考虑到安全问题,这个矿井下多个采区很早就被集团公司下达了禁采令。潘立友这么多年,利用自己的一套理论和技术,成功解决了该矿的冲击地压难题,使矿井最终得到了充分有效的开采。

山东是冲击地压最多的省份。这些年来,潘立友几乎走遍了山东省内所有冲击地压矿区。早在2002年,他就对山能集团华丰矿的冲击地压提出了战略性对策,采取源头治灾策略,基本实现了防冲击地压的长效机制。2010年,受新泰市的邀请,针对新泰市辖区内煤矿技术力量薄弱的状况,潘立友对该市近20座矿井进行了冲击地压的整体防控研究。历时9年,潘立友帮助新泰市建立了煤矿冲击地压防控体系,培训技术人员超1000人次,保障了矿井的安全生产。

潘立友到煤矿现场,不仅仅只是研判冲击危险性,更重要的是敢于拍板、敢于定事。2018年,龙煤集团双鸭山矿业公司东保卫矿一采煤工作面出现强烈的冲击地压显现,集团公司邀请潘立友去现场研判。潘立友经过井下现场勘察和测试,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当时矿方与集团也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方案,在采用哪个方案方面当时现场产生了一些分歧,没有完全达成一致意见。潘立友拍板说,用我这个方案没问题。其时,在现场一线干部工人眼中,教授是注重理论的专家。外来的和尚能念好经么?大家不禁产生了疑问。最后,潘立友拍了胸脯向矿上、集团公司做了保证,矿上最终采纳了他的方案。方案实施期间,潘立友实时盯着现场,跟进井下情况,使该工作面顺利安全地采了出来。依靠潘立友的理论与技术体系,仅2018年,他就帮助东保卫矿实现赢利达6个亿。

陈理强形象地把潘立友出差去矿上解决问题称作“老专家出诊”,而且出的经常是“急诊”。只要现场需要,所有矿区不分大小、条件好坏,一声召唤,潘立友立即就到。潘立友“出诊”没有高调的姿态,不追求待遇和虚名,也从不拖泥带水。每到一处,他经常是上午下井,下午开技术研讨会,晚上形成技术报告,第二天就具体落实实施。有的“急诊”的工程和问题,潘立友基本上都是无偿解决,从来不把立项目作为附加条件,真正做到了“奔难题不奔课题”。“矿上对潘老师最多的评价就是,潘老师是实实在在、立竿见影解决问题的专家,是实战派。”谈到矿上对潘立友的评价,陈理强这样对记者说。

就这样,潘立友走到哪就干到哪,走到哪就把问题解决到哪。他的实干、低调的做事风格受到了矿上的欢迎,他也用自己的实力赢得了矿上的尊重,同时也为山东科技大学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山科大的教授真牛,山科大培养的学生能吃苦,敢担当。”潘立友到过的矿都会给出这样一致的评价。

青蓝相继薪火传

陈理强从2008年本科毕业设计开始,到读硕士、博士,再到现在成为潘立友的科研助手,一直跟随着潘立友。在潘立友的悉心教导下,如今,陈理强也成长为冲击地压领域的专家。“潘老师教给我的不只是知识学问,更教给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比如潘老师平时不论多忙,不论在家还是在矿上,每天都会进行一个多小时的快步走锻炼,从我认识他到现成一直如此。他让我懂得了‘坚持’这个词的深刻内涵和意义。”说起潘老师对自己的帮助和影响,陈理强言谈中充满了感激。

潘立友从2002年开始指导硕士研究生,17年来共培养了30多名博硕士研究生,很多学生已成长为采矿安全领域的专家,一些学生也走上了主要领导岗位,如山东能源集团副总经理张若祥等。多年来,潘立友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冲击地压属于工程背景强的学科,结合采矿现场的培训更有的放矢,也尤为重要。潘立友每到一处,都会结合现场情况给相关安全负责人传授冲击地压防治的理论和理念,给技术人员讲解防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手把手的指导井下工人如何具体操作。他经常在现场召开小规模培训会,利用“挂图研判”的方式一方面解决实际问题,一方面把自己多年来创立的理论技术体系和积累的实践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年轻人。仅在煤矿现场,每年接受潘立友培训的人员至少达2000人次。

2017年,山东科技大学与黑龙江龙煤集团签署矿井深部灾害控制战略合作协议。201810月,龙煤集团业务骨干提升班在山东科技大学泰安校区开班,潘立友负责组织了对提升班28名业务骨干为期一个月的集中培训。从战略合作协议签署到现在,潘立友一季度至少去一趟龙煤矿区,到现场进行冲击地压治理的过程控制,并到井下实地研判。他带着一个三四十人的大团队,对龙煤集团4个矿区的矿井进行采掘工程全覆盖式冲击地压防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一批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年轻人。近年来,仅龙煤集团公司,潘立友就已培养了20多个在冲击地压防治上能独当一面的现场专家,解决了矿上安全技术人员匮乏的当务之急。

尽管平时潘立友非常忙,但他一直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多年来,潘立友先后承担过《矿山压力》、《岩石力学》、《岩土工程》、《结构力学》等十余门本科课程的教学工作。“治理灾害,没有创新,没法消灾,只有创新才能进步,创新是第一生产力。新时代挑山工‘新’在‘创新’上,我得做科技创新的挑山工,把创新意识和精神‘挑’给同学们。”潘立友深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性。上课时,他总喜欢把专业最前研的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与同学们分享,并鼓励同学们勇于创新,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

“我希望不久的将来,煤矿能整合人工智能和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机器人能替代人到最恶劣的环境中工作,全国都是没有污染、工人安全、效益优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现代化煤矿。”谈到煤矿的未来,潘立友话语中有憧憬,更有对煤矿工人的慈心和关切,对绿水青山的珍视,对国家和社会的担当。

“‘黑色金子’煤炭,至少还能开采200多年,它作为中国第一能源的战略地位短期内不会变。我热爱我的工作,把它当成责任和事业,我还要继续服务于社会,造福于矿工,还要带着我的学生一直奋斗下去。”说到最后,潘立友望向远方,目光中透着坚定。(文/图:刘钦兴)

上一篇:【要闻传真】“三比一争”党员先锋领航工程——经管系学生党员为毕业生文明离校保驾护航 下一篇:【发现榜样】“研途”致远,信息系学生党员“立岗担当”展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