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由山东科技大学机电系团总支王衍国老师带领的“咬汶嚼字”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在泰安市团委“青年之声”活动的支持和协调下,完成对大汶口文明方面的社会实践任务,顺利返程。
承担当代使命,踏上传承文化之路
“咬汶嚼字”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是山东科技大学泰安校区机电系为积极响应中共十八大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传承传统文化的当代使命而成立的社会实践团体,寓意为对以“大汶口文明”为代表的历史文明进行细致入微的发掘。自7月24日“咬汶嚼字”社会实践团队到达大汶口镇以来,便积极投入到文化调研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去。
做调查,办“学堂”,普及历史文化,做时代的桥梁
实践活动首日,团队成员针对大汶口文明的群众影响力,在大汶口镇的集市、店铺等人流量较大的地方,对来往群众和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总结出调查群众对大汶口文明所持有的态度。队员们从调查问卷中了解到,虽然因为成果展示以及宣传形式的限制,当地居民对大汶口文明目前的发掘与宣传形式并没有特别深入的了解。但自1959年大汶口遗址发掘工作开展以来,大汶口当地居民对大汶口文明就有强烈的归属感,当地居民表示对大汶口文明今后的发展有更大的期盼。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关注层面也集中在中老年年龄段。针对此现象,“咬汶嚼字”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25日,在当地的培训机构组织当地小学生开展“国学进课堂”历史文化宣讲活动。在向儿童群体宣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以有奖竞答的方式提高其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国学进课堂”使得“文化下乡”与大汶口文明相结合。
走近大汶口文明,领略文化魅力
“咬汶嚼字”社会实践团队就大汶口文明参观大汶口遗址博物馆、大汶口遗址公园和大汶口文化博物馆。同时采访90岁高龄的大汶口遗址博物馆老馆长卢继超老人。近五十年来卢老先生一直致力于大汶口开发工作,担任17年的博物馆馆长的工作,并未收一分工资。90岁高龄的卢老先生对大汶口文明的热情,让队员们更加意识到大学生层面对于传统文化所承担的使命。
大汶口遗址公园和大汶口文化博物馆的参观考察让队员们看到当代政府对大汶口文明的保护与宣传。遗址公园身后独特的文化气息以及大汶口文化博物馆对历史文明的现代化介绍,彰显着大汶口文明独特的历史魅力。
助力创城活动,致力文化传播
“咬汶嚼字”社会实践团队在近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任务,并在落实实践活动,促进文化传播的同时,积极协助大汶口镇政府的创城项目。在对团队实践活动进行日常宣传的同时,也通过自身途径对大汶口文明现状进行报道,对创城活动和文明景区建设项目的宣传工作做出贡献。(文:谢云浩 申建正 图:谢云浩 编辑:周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