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土系

资土系

当前位置 : 校区主页 > 资土系 > 正文
【桃李芬芳】于龙浩:科研作伴,正趁青春
  • 发布时间:2019-05-09

  • 浏览量:

 

人物简介:于龙浩,男,汉族,中共预备党员,山东泰安人,山东科技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系土木工程15-1班学生。现任班级学习委员,曾任资土系自律会晚检部部长。在校期间发表国家级论文5篇,获4项实用新型专利及山东科技大学科研立项一项、省级创新创业项目一项,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结构设计大赛专业组二等奖、非专业组一等奖,“电工杯”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挑战杯”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振兴杯”国家科技成果奖管理组金奖。并连续6次获得校一等奖学金,多次获“学风贡献优秀个人”、“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学生、“爱心树”益教课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同时通过中国矿业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面试,选择到北京交通大学建筑结构专业继续学习。

作为一名新时代大学生,于龙浩深知自己最主要的角色是学生,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他牢记自己刚入学时的目标,学习上从未对自己放松要求,保持着高中时勤奋刻苦的习惯,成绩名列前茅。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不断拓展思维进行创新,并获得国家级科技创新项目共获得九个奖项,省级、校级奖项更是多不胜数。

九层之台,始于累土

于龙浩的大学生活,承载着荣誉,而在荣誉后的,是数百个无言奋斗的日子。科研立项,看似轻松简单,但在摆在一个初学者面前的却是一片空白。为了能在科研方面有所了解,于龙浩花费了两年时间在相应网站浏览信息,了解专利申请条件,学习论文写作技巧,研究论文的知识点、创新点。在对这些有了相关认识之后,于龙浩才对自己要学习的东西有了一个基本的方向。

为了能够成功申请专利,对机器结构、运转原理一无所知的他开始在网上摸索,查询资料,潜心向机电系同学请教;为了能在数学建模大赛中取得好成绩,他利用大量课余时间学习算法编程技术,提高自己的数学建模能力。当别人品味美食时,他在奋笔疾书;当别人谈情说爱时,他与书形影相随;当别人酣然入睡时,他在挑灯夜战。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而于龙浩,始终在积累的路上前行

结网以渔,一了百当

在完成基础的积累后,于龙浩开始了论文撰写和专利的申请的探索。在专利申请方面,他选择对生活中感兴趣的东西进行创新,他说,“创新不需要多复杂,也不需要非常‘特别’,只需要让装置更简单或者让结构更合理、更新颖便够了

而在论文撰写方面,也并非一帆风顺,“在创作过程中,总会碰到一些瓶颈,好多时候不知道自己要写什么。”面对这些困难时,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解决方法,“把自己的想法分模块整理一下,每个模块写一些内容。这样在本来觉得自己没有什么要写的情况下,还是能写出一些东西来。”现在回想起当初的经历,于龙浩庆幸自己找对了方法,也愿意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他人。除了分模块理清思路,他还善于用流程图的来分析问题,“以流程为骨架,让思路清晰,内容为血肉,一层层添加,这样便不会出现无话可写的情况了。

在找对正确的方法后,于龙浩开始了在论文撰写与专利申请方面的不断突破:山东科技大学科研立项一项、省级创新创业项目一项实用新型专利四项国家级论文。不断成功的背后,是他选择了正确的方向。

博采众议,推陈出新

除了论文和专利外,于龙浩还参与过许多科技类大赛,这些比赛往往需要团体组队参加,面对队伍中的矛盾与异议,于龙浩表现出了他成熟稳重的一面。在一次在与队友共同合作的比赛中,于龙浩所在的队伍出现了矛盾,队员们各持己见,争执不下。于龙浩首先冷静下来,耐心聆听每位队友的想法,认真思考,努力融合所有人的观点。经过分析、讨论,最终,他提出了一个融合所有人想法的大胆方案,因为这个想法是他们以前从未有过的,在实践过程的的难度太大,因此在比赛的前几天,每位队员都工作到午夜,整个团队以忘我的姿态赴赛,最终取得了可喜成绩。

生活每天都是忙忙碌碌,有时也会羡慕周围同学能够随心所欲地消磨时间。当得到保送名额那一刻,于龙浩感受到一种温暖的东西正在心间填充,他知道,那是属于自己无数次努力后洋溢的幸福。科研作伴,正趁青春。(文/图:崔文静)

上一篇:资土系举办乒乓球双打挑战赛 下一篇:资土系举办书时光朗诵大赛决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