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下午,由校区主办,校区图书馆与校区教学科研部联合承办的题为“学术论文写作与科研项目申请”的学术报告会在东校园1号楼报告厅顺利举行。报告会邀请南开大学王知津教授主讲,校区图书馆馆长周广文主持,校区一百余位师生聆听了报告。
王知津结合自身数十年的科研经历,就研究选题、课题论证以及学术论文的撰写等,进行了极富启迪意义的分析与阐发。
王知津指出,研究课题的选定必须符合最基本的科学原理和客观规律,要有理有据:“有理”就是要有科学理论,“有据”就是要有事实根据。要像宋代著名学者朱熹说的那样,“读书有疑,所有见,自不容不立论。其不立论者,只是读书不到疑处耳!”善于从学术怀疑中选题。选题必须坚持“顶天立地”:“天”就是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必要性)与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理论高度(科学性),“地”则是可行的、可操作的实实在在的对策、措施、方案、办法(实用性)。与此同时,研究选题还要把握和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和“热”与“冷”的关系: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善于“小题大做”,力戒“大题小做”;热门课题与冷门课题互有长短,今天的冷门明天有可能成为热门,因此研究者要具有辩证性思维和前瞻性眼光。
王知津说,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课题论证必须得理论联系实际,要注重内容的完整性、明确性、逻辑性、条理性以及鲜明性。在精准而且充足的文献信息检索、筛选与分析消化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及研究动态进行梳理,指出存在不足,进而导出研究课题。王知津强调,申请课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学术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学术创新。学术创新主要体现在学术思想、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特色和创新。要达到学术创新,必须研究新问题,使用新方法,运用新材料,展开新论证。因此,在课题论证时,必须充分说明其研究成果的创新性——新领域、新问题、新方法、新材料、新观点、新推进、新突破和新论证。他还就创新性不足、研究问题不突出、研究思路不清晰、定位不准确以及“头大帽小”“头小帽大”等课题论证中的常见弊病进行了周密地讲解与剖析。
对于包括学位论文在内的学术论文的写作,王知津则从立意、选材、谋篇、撰写、与修改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地阐释。他说,立意是解决“言之有理”的问题,选材是解决“言之有物”的问题,而谋篇则是解决“言之有序”的问题。他指出,学术论文的撰写要从“三论”上下功夫:论点——陈述论点要明确,使人一目了然,通常需采用假设陈述式、特征概括式、肯定陈述式;论据——包括理论依据、研究方法以及数据处理;论证——根据从不同途径获得的论据,对前面提出的论点采用多种结构形式进行论证。他强调,论文初稿完成后宜先做“冷处理”,再采用提炼、增补、删减、校核、调整、改正与润色等手段进行细致地修改与提升。
王知津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广征博引,娓娓道来,入情入理。现场师生纷纷表示,王教授的报告高屋建瓴,条分缕析,是一场真正的学术盛宴,让人茅塞大开,获益匪浅。(文:张建国 图:任卫兵)
王知津简介:
王知津,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研究领域:情报学理论、信息检索、竞争情报与竞争战略。
1974年武汉大学本科毕业,1982年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曾任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主任、南开大学情报科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档案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常务理事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索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理事、中国图书馆学会编译出版委员会委员。
目前担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术语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全国核心期刊《情报学报》、《情报科学》、《情报杂志》、《情报资料工作》以及学术期刊《情报探索》、《竞争情报》、《图书情报研究》等编委。
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32部,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后期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天津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及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共计1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