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区新闻

当前位置 : 校区主页 > 校区新闻 > 正文
深井高应力难采煤层上行卸压开采获省科技二等奖
  • 发布时间:2004-12-30

  • 浏览量:

由我校采矿工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蒋金泉教授与新汶矿业集团合作完成的“深井高应力难采煤层上行卸压开采技术”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直接经济效益15462万元,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孙村煤矿及新汶矿区千米深度二层煤为深井高地压难采煤层,工作面复合顶板难管理,巷道大变形难维护,冲击地压危害突出,推进速度慢制约下部煤层开采及矿井产量,深井高地压的多重弊端已成为新汶矿区高产高效及安全生产的重大难题。研究深井高地压难采煤层的上行卸压开采,对实现深井高地压近距煤层群的合理安全高效开采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为此,双方从200010月开始进行合作攻关。

该项目以覆岩破坏与结构为核心,在井下探测、物理模拟、数值模拟、理论分析、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深入系统的创造性理论与技术成果,在上行开采理论、可行程度评价方法、难采煤层卸压开采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为解决深井高地压近距煤层开采的多重难题开辟了新的途径。首次研究提出深井近距煤层覆岩裂隙亚分带规律、覆岩运动与结构分带规律、覆岩裂隙发育分布规律等覆岩特性;提供了深井高地压煤层群上行卸压开采的应力分布与采动效应,揭示了卸压作用原理;首次提出深井高地压煤壁破碎区扩展规律、准平衡结构稳定条件及变化规律,揭示了深井上行卸压开采的层间结构平衡特性;创造性地建立了以上位煤层底板为承载层、以煤层为负载层的上行开采基本准则与基本层间距的确定方法;建立了上行开采层间距的区间划分,形成了上行开采可行程度的评价方法,从而突破了传统的经验方法,为上行开采效果预测、上行开采区域划分、开采程序优化、开采设计提供了科学的设计决策依据。

课题组成员还针对孙村煤矿及新汶矿区上组煤的实际情况,研究了二、三、四层煤上行开采的可行程度,论证了深井复合顶板上行开采的结构适应性,优化了煤层群开采程序,为合理安全高效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该项目2001年进行工业性试验,2002年开始全面推广,从根本上消除了深井高地压煤层开采的诸多障碍,彻底解决了深井高地压巷道难支护与工作面复合顶板难管理等突出问题,消除了冲击地压危害,改变了上部煤层制约下部煤层开采的被动局面,大幅度提高了矿区煤炭产量与回采率,显著提升了矿区安全高效生产水平,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孙村矿三年取得直接经济效益15467万元。20021128日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对“深井高应力难采煤层上行卸压开采技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目前,新汶矿区已将上组煤上行卸压开采作为新的开采模式推广,已在孙村、鄂庄、翟镇等矿井逐步应用,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上一篇:吕灵昌在泰安教职工茶话会上强调要开创工作新局面 下一篇:校区召开教师代表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