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文化氛围”。深入发掘非遗内涵,实现乡村文化的复兴是大势所趋,要推进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留住乡村的“魂”,让古老文明承担起乡村振兴的现代使命。2024年8月15日,山东科技大学财经学院三下乡实践团队赴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开展了“匠心筑遗,潍潍道来”主题专项调研活动。
杨家埠,作为潍坊木版年画的发源地,承载着厚重的文化传统和艺术价值。在这里,每一张色彩斑斓的年画都讲述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每一幅作品都是匠人智慧和时代精神的结晶。实践团成员们有幸与这些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学习他们精湛的技艺,感受那份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热爱。在当地人的热情引导下,实践团开始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木版年画体验之旅。
沉浸式体验,印刻年画乐趣多
步入年画体验馆,实践团成员先进行了印制年画的体验。实践团成员们选择了十二生肖年画刻印体验,并有幸请到了王海燕老师为其进行指导。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实践团较快的掌握了印制年画的要领。实践团成员们先调好所需的油墨或颜料。然后,使用棕扎成的大刷子在版上朝同一个方向刷两三次,确保颜色均匀覆盖版面,将宣纸平整地放置在刷好颜料的版面上,用“趟子”或鬃棒将纸在版上轻轻压平,使颜色充分转移到纸上。最后迅速揭开纸张,一幅幅十二生肖年画便刻印完成了。
笔下生花,绘出心中愿景
在印制年画的基础上,实践团进一步尝试了亲手绘制年画。实践团成员选择绘画的内容为年年有余娃娃画像,该画像寓意着生活富足,每年都有多余的粮食。在专业画师的引领下,实践团成员们用笔触勾勒出一幅幅充满创意的作品,将个人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其中。
博物馈赠,穿梭时光对话历史
体验年画制作过后,实践团成员参观了杨家埠木版年画博物馆。该博物馆是经山东省文旅局批准、潍坊市民政部门登记成立,潍坊市文旅局为业务主管部门的一家民办非国有博物馆,也是山东省第一家年画博物馆。实践团成员有幸请到了吴学军老师为其讲解,吴馆长为我们讲述了中国各年画的产地和不同产地年画的发展历程以及杨家埠年画的独特之处。这不仅是一次视觉的享受,更是一次深刻的历史文化之旅。馆内珍藏的历代年画精品令人叹为观止,每一幅作品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在这里,实践团成员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老的艺术家们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感受到了他们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和对未来的美好祈愿。
拜访非遗传承人,聆听匠心坚
最触动人心的时刻,莫过于与非遗传承匠人的面对面交流。实践团来到了永兴和老字号拜访了杨乃东老师,杨老实杨家埠百年老字号“和兴永年画店”第十八代传承人,杨家埠木版年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用平实而深情的话语,分享了自己对木版年画毕生的追求与坚守,以及面对现代市场与传统文化碰撞时的困惑与思考。这份对传统的热爱与执着,深深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
匠心传承,创意激发新活力
在杨家埠,传统与创新并不矛盾。实践团成员就年画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采访。王海燕老师指出现在须将木版年画与现代元素结合的创新尝试,既保留了木版年画的传统韵味,又能展现新时代的创造力与生命力。只有这样的创新交融,才能让让传统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也让更多年轻人开始关注并爱上这门古老的艺术。吴学军老师指出,要鼓励年画艺术家结合现代审美趋势,创作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年画作品。可以引入现代设计元素,如卡通形象、流行色彩等,使年画更加贴近现代生活。开发年画的多元化应用场景,如将年画元素融入文创产品(如帆布包、手机壳、书签等)、家居装饰、包装设计等领域,以扩大市场需求。最让实践团成员感动的是,当地艺术家们不仅秉承传统,更在不断创新中寻找新的发展方向。他们把传统木版年画与现代元素结合,创作出了一系列新颖独特的艺术作品,让这项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创新精神,深深激励着我们每一位参与者,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并非遥不可及,而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是可以被现代人所接受和喜爱的。
此次参观杨家埠木版年画三下乡之旅,实践团收获颇丰。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了这一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每一幅年画都承载着匠人的心血与文化的传承。亲眼目睹了从木板雕刻到年画印制的精细过程,实践团成员被匠人们的精湛技艺和专注精神深深打动。这次实践不仅让实践团领略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激发了实践团成员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使其充分认识到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社会上每一个人的责任与使命。(图/文:李珍冰 苏瑞 公艺璇 苏怡帆)